不再合作
/ 7 min read
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,只是很少有人愿意公开承认:聪明人,或者说至少是那些想把事情做成的人,骨子里并不喜欢和那些脑子转得慢、或者只会添乱的人“合作”。“合作”这个词,在很多时候,不过是“妥协”、“平庸化”和“集体浪费时间”的委婉说法。
想想那些没完没了的会议,那些为了“对齐”而消耗的无数精力。大部分时候,那不是合作,那是对高效个体的认知消耗税。每个人都被拉到同一个低水平线上,确保没人掉队——结果是,跑在最前面的人必须慢下来,甚至停下来。
软件工程里有两个词:“低耦合,高内聚”。这本来是用来描述好软件的——每个模块专心做好自己的事(高内聚),模块之间尽可能独立,通过清晰的接口交流,而不是一团乱麻(低耦合)。这不就是聪明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方式吗?让我专心搞定我的难题,搞定了,给你一个清晰的结果或接口。你也一样。我们不必在过程中互相折磨。
现在,AI来了。这玩意儿简直是为这种工作方式量身定做的。
可以把AI想象成一个个超级专注、超级高效、还不用睡觉、不会抱怨、没有情绪的“模块”。给它一个清晰的目标(高内聚),它就能死磕到底。AI和AI之间,或者AI和人之间,可以通过API这种机器语言来沟通(低耦合)。干脆利落,没有废话,没有办公室政治。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很多以前我们不得不忍受的“合作”,现在可以不必了。
比如说,原来需要一个团队去做市场分析、内容生成、数据标注、客户服务。团队里总有那么几个跟不上的,或者需要反复解释的,或者干脆就是来“学习”的(美其名曰)。现在,可以让一个AI研究员去分析市场,另一个AI写手去生成初稿,再让AI客服去处理大部分基础咨询。它们每个都是高度内聚的单元。少数几个核心人类,只需要定义任务,检查结果,处理最复杂、最有创造性的那部分——那些真正需要“人”的部分。
这不是说AI要取代人。这是说,AI能把那些低价值、重复性的“合作需求”干掉。它把那些原本因为人力有限、不得不凑合的团队结构,打碎重组成更高效、更少摩擦的形态。
所谓“AI原生”,就是要从一开始就把AI当成组织的基础。现在看来,这更像是一种解放。它让组织有机会设计一个真正只包含“A角”的团队——那些AI模块是A角,少数顶级人类也是A角。B角和C角?他们可以去别的地方继续“合作”。
诸如代理式AI (Agentic AI)、代理通信协议 (ACP)、去中心化账本 (DLT) 等技术,都是实现这种“不再合作”愿景的技术手段。核心思想就是:让专业AI去做专业的事,让它们之间用机器的方式高效协同,人类则上升到架构师、指挥家和最终决策者的角色。
人类的角色是什么?是战略制定,是定义那些“AI目前还啃不动”的硬骨头,是伦理把关,是确保整个AI系统别跑偏了,最终还得创造价值。人类从繁琐的执行和低效的“协作”中解脱出来,去做那些只有人类智慧才能做的事。
这当然有挑战。设计和训练这些AI模块很难,保证数据质量很难,建立信任很难。而且,如果AI系统设计得不好,没准儿会变成新的官僚主义,比人类官僚主义更糟糕,因为它没有感情,只会严格执行愚蠢的规则。确实存在一种风险,即AI模型的深度集成如果缺乏深思熟虑的LCHC设计,反而可能导致“模块化程度降低,中心化程度提高”——这等于又掉回了中心化、高耦合的老路上去。这需要清醒的LCHC设计理念来指导。
但关键是,AI给了一个选择:选择更少的、但质量更高的合作,甚至在很多层面,选择“不再合作”。选择专注,选择高效,选择让聪明的大脑去做最该做的事。
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刻薄,但商业的本质,很多时候就是优胜劣汰,效率为王。能用更少的人、更少的内耗、更快地达成目标,为什么不呢?
所以,不要害怕“不再合作”。拥抱它。用AI武装,从低效的合作中解放出来。把时间和聪明才智,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这是AI时代给我们的一个巨大特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