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1. 无声的反叛
关于你的营销,最诚实的反馈,并非来自你的数据分析后台。它来自那安装在全球42%电脑里的广告拦截软件。
这不是用户的偏好问题。这是一场全球性的、步调一致的、近乎本能的反叛。人们不只是在无视营销,他们正在部署主动的技术防御手段,将其挡在生活之外。其核心动机不只是“烦人”,更是对隐私(40%的用户)和安全(30%)的根本性担忧。
即便信息穿透了这层防火墙,它也极少能穿透用户的认知防线。“横幅盲视”(Banner Blindness)是一个被充分证明的现象——用户早已训练自己下意识地忽略网页上任何看起来像广告的东西。一个横幅广告的平均点击率,现在已经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统计误差:0.05%。
这些数据说明,我们正试图与一群戴上了工业级降噪耳机的人对话。
2. 信任税
在“认为客户信任自己”的企业高管(79%)和“实际信任该企业”的消费者(52%)之间,存在着一个27个百分点的鸿沟。这个鸿沟并非认知偏差,它是一笔“信任税”(Authenticity Tax),而且高得离谱。
营销行业系统性地摧毁了它最宝贵的资产:信任。他们试图去模拟那些自己并不真正持有的价值观,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“目标漂洗”(Purpose-washing)——把社会公益事业当成一件戏服来穿。
其后果是可预见的。当百威淡啤与一位跨性别网红合作时,它疏远了自己的核心受众;而当它立场摇摆时,又疏远了它本想拉拢的社群。这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失败演示:试图讨好所有人,最终谁也没能讨好,并在这个过程中蒸发了270亿美元的市值。
消费者,尤其是年轻人,对这种虚伪的觉察力极其敏锐。假装拥有某种价值观,比没有任何价值观声明的危害更大。
3. 漏油的引擎
如果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主之一,宝洁公司(P&G),就这么……停掉了一亿美元的数字广告投放,会发生什么?
2017年,他们真的这么做了。他们削减了超过1亿美元的数字广告开支,理由是这个行业拥有一个“浑浊、不透明、低效且充满欺诈的媒体供应链”。
结果呢?公司首席财务官报告称,此次削减对他们的增长率没有任何可察觉的影响。他的结论很直白:被砍掉的这部分支出,“基本上是无效的”。
这不是一个孤例。它清晰地揭示了现代营销这部引擎上,两个巨大的漏油点。
第一,广告欺诈。据预测,2024年,该行业将因此损失1000亿美元。你预算中的很大一部分,在你还根本没机会被一个真人忽略之前,就早已被机器人和欺诈流量所吞噬。
第二,围墙花园。数字广告并非一个自由市场。它是一个由谷歌和Meta主导的寡头垄断。他们像“围墙花园”的看门人,控制着数据、定价和度量衡,运作方式近乎完全不透明。你在这里投放广告的成本被人为地抬高了,不是因为需求,而是因为他们的垄断权力。现在,法庭也开始正式确认这一事实。
所以,当一家公司购买数字广告时,它预算的很大一部分,首先被欺诈行为抽走,剩下的部分则用来向平台寡头支付一笔虚高的“垄断税”。宝洁的实验只是证明了一个许多人早已怀疑的事实:他们只是停止支付那笔“欺诈税”和“垄断税”而已,而他们的生意,好好的。
4. 不断加码的复杂性
这个系统已经破碎到如此地步,就连那些所谓的“解决方案”,也成了问题的一部分。
每一次营销引擎的失灵,都会催生出一层新的复杂性,并被包装成“灵丹妙药”出售给你。
- 曝光量没用了? 我们就发明“注意力指标”——但它无法被标准化,也难以规模化。
- 第三方Cookie被隐私法干掉了? 我们就发明“数据净室”——但它们是“围墙花园”里的“围墙花园”,互操作性极差,数据匹配率也低。
- 第三方数据没了? 我们就鼓吹“零方数据”的福音——但它极难被规模化地收集。
- 数字广告被无视了? 我们就转向“体验式营销”和“社群”——但它们臭名昭著地难以规模化,投资回报率也近乎无法证明。
这是一个“复杂性棘轮”。每一项新方案,都带来了又一层顾问、软件和行业黑话,让整个过程变得更加繁琐和难以驾驭,却从未触及那个核心问题:一个想方设法要打扰的公司,和一个想尽办法要清净的用户之间,那种根本性的、对抗性的关系。
5. 这意味着什么
如果一台引擎的结构本身就注定漏油,解决方案不是换一个更高效的油泵,也不是发明一种新燃料。
解决方案是,建造一台完全不同的引擎。
旧引擎要求你对上百万人呐喊,只为让少数几个人听到。它迫使你和你的用户之间形成一种对抗关系,还让你为这种特权向垄断者支付高昂的税收。
新引擎不需要呐喊。它的基础不是打扰,而是提供如此清晰的价值和如此精良结构化的信息,以至于对的人会被自然吸引。这里的挑战,不再是提高你的音量,而是那项艰苦卓著的前期工作——将你的知识建模,让一台机器能像你一样深刻地理解它。
而这,正是我们下一章将要讨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