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贸的系统性困境:当超级市场变成牢笼》
在过去的二十年里,中国外贸的爆炸式增长,与一个商业模式的巨大成功密不可分——以阿里巴巴国际站为代表的B2B“信息超级市场”。在那个“连接”是核心矛盾的时代,这些平台以无可比拟的效率,为数百万中国供应商和全球采购商,搭建了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。
这是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。然而,任何一个系统,在彻底解决了它所面对的那个时代的问题之后,其自身的成功,往往会固化为下一个时代的结构性障碍——即 2025 年,外贸的系统性困境。
一、信息的商品化与流量的拍卖场
我们认为,困境的来源是,整个平台被设计为一个“信息商品化”的系统。
在这个体系中,曝光、点击、询盘这些环节,本应是顺其自然的商业过程,但平台倾向于将其抽象打包,变成可以被明确标价的商品。商家通过年费和广告等形式,购买这些虚拟商品。
这一模式的必然结果,就是流量竞价。
在过去,其实流量竞价也是合理的,是更高效的匹配方式;**但当市场变成一个供给过剩的市场(不同的品类,其实供给情况也是不同的,不可一概而论。但整体来看,越来越多的品类正在供给过剩的路上),**当卖家的数量级远超买家有效注意力时,流量的价格就会成为一场意义减弱的拍卖。
这导致了三个问题:
- 同质化竞争 & 价值的系统性蒸发:流量竞价,天然地将一切竞争都简化为最易量化的指标——价格。在平台统一的、扁平化的展示框架下,产品本身的差异化价值会被熨平。商家更容易陷入残酷的价格战,且别无选择。利润空间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系统性地抽干。
- 运营成本公摊化:为了维持最基本的可见度,持续投入不断上涨的营销预算,已不再是一种选择,而是一种义务。流量成本从一种可变的营销支出,质变为一种类似于商业地产租金的、维持曝光所必需的刚性成本。
- ROI 黑箱化:商家购买的是一个可能的机会,而非一个确定性的结果。我们看到投入确实能获得流量,但从流量到询盘和订单,每一步的转化都存在衰减,且无法像 C 端一样能够被精确归因。
二、三个层面的主权剥夺
当流量竞价的逻辑被推演到头,一个系统性的“牢笼”便形成了。
它某种程度上,对平台上的企业进行了几种权力的剥夺:
- 品牌资产的剥夺:在平台中,客户心智中建立连接的,是平台而非商家自身。客户数据、客户关系、乃至交易和沟通的规则,均由平台所定义和持有。制造企业获取的流量无法沉淀为可长期持有的、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资产。
- 发展路径的剥夺:外贸越来越多地变成“在平台规则内用更多的技巧去获取流量”。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能更向平台运营能力倾斜,而非更根本的产品创新力或客户经营力。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,企业家可能退化为平台操作员。
- 风险定价权的剥夺:企业的命运与单一平台的规则和政策进行了过度绑定。平台的任何一次算法调整、规则变更,甚至由地缘政治所引发的准入变动,都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可预知的、甚至是毁灭性的经营风险。这意味着企业失去了对自身风险的定价和控制能力。
三、新范式是破局的力量
刚才说的,这个外贸“牢笼”得以成立的基础,在于信息处理的高昂成本和由此带来的认知不对称。
然而,一个外部的、革命性的技术变量——AI 大模型——正在瓦解这个基础。
AI 的出现,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,让信息的获取、处理和传递的边际成本,骤降为零。多语言沟通、市场数据分析、潜在客户识别这些过去属于“重资产”的认知性工作,正在被快速民主化。
从历史上来看。新技术总会催生新的、代际领先的商业范式。如果说旧范式的核心商业模式是“贩卖信息不对称”,那么新范式的核心,必然是“交付确定性结果”。
我们认为,新范式会具备以下特征:
- 商业模式上,与客户的最终成功进行利益绑定。它必须超越卖流量的初级逻辑,进化到为最终结果负责的模式。
- 运营模式上,必须以驾驭AI为核心,实现成本结构的革命。它不再依赖于人力的堆积去参与低效的流量竞价,而是利用AI构建自动化的、规模化的价值创造系统。
- 核心价值上,它必须从信息的“中介”,升维为客户的“结果受托人”。它的存在目的,是通过主动承担风险和交付深度洞见,为客户提供更多确定性。
系统演进规律
商业的演进,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追求更高效率、回归价值创造常识的过程。
我们并不是在狂妄地评判平台或商业组织的功过,而是想指出,一个基于解决“连接”问题的系统,生命周期正在走向黄昏。而一个旨在解决“信任”与“结果”这两个新时代贸易矛盾的系统,其诞生的所有前提条件,均已成熟。真正穿越周期的资产,也正在从依附于平台的店铺,回归到可被企业自己所拥有、所经营的客户关系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