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那些「经典外贸问题」正在慢慢消失?
在过去一年里,当我们向外接介绍我们”订单即服务(OaaS)“的新模式时,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经典的问题。
第一个问题:“你们有进出口权吗?”
第二个问题:“你们就告诉我用的是哪个渠道(阿里巴巴或 Made-in-China)就行了,我也做过外贸,我都懂。”
类似的问题还有:
“每个月投哪几个大词,投多少钱?”
“现在招了多少人?有没有英语八级的?经验很重要,没有经验的不行。”
“买了哪些数据来开发客户?”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发现这些问题被问到的频率,正在急剧下降。
这些问题本身没有错,但那个产生这些问题的旧世界,可能本身也发生了很多变化。
我们想借由对这几个经典问题的解构,来探讨我们所处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。外贸这个领域,已经是一艘忒修斯之船——虽然还是那艘船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每块木板都被换了一遍。
一、关于”牌照”:“进出口权”还重要吗?
在过去的语境中,有无进出口权是一个相对重要的问题。它背后隐藏的逻辑是,这是外贸的门槛,是一种需要审批的稀缺资质,也是一个壁垒。
这个问题的消失,印证了我们”外贸是艘忒修斯之船”理论的第一个核心变化——贸易基础设施,已经已经被”平台化”和”公共事业化”了,变成了水电煤一样的存在。
今天,不少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服务公司,已经将物流、支付、报关、退税这些曾经极度复杂的环节,打包成了标准化的、一键可用的服务。一个中小企业,不再需要拥有专属的进出口权或庞大的船务/关务部门,也能轻松地将产品卖到全球。
因此,今天外贸领域真正的壁垒,已经不再是”你有没有资格去运这批货”,而是升级为了一个更具挑战的问题:“你有没有能力,知道该把哪批产品,交付给哪个最匹配的客户?”
也就是说,门槛,已经从物理的、资格性的,转向了认知的、战略性的。
二、关于渠道的执念:“二选一”之外,还有新大陆吗?
“告诉我你用的是哪个平台”,这个问题背后同样有一个隐藏的认知:外贸的成功,取决于在某个封闭的流量池内,进行更高效的运营和竞价。
它假设全世界的B端客户都存在于这几个信息集市里,外贸公司的任务就是在这个集市里比别人吆喝得更响亮。
这个问题的消失,则印证了我们说的,外贸这艘忒修斯之船上其余木板的替换。
首先,客户很有可能已经不在那个集市里了。 93% 的 B2B 采购旅程,始于谷歌或专业论坛的自主研究。新一代的采购者,像C端消费者一样,信奉自己的判断力,厌恶被推销。他们在一个更广阔的、开放的互联网海洋里冲浪,而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池塘里等待被投喂。
其次,导航系统也完全变了。 进入GEO(生成式引擎优化)的时代,目标已经不再是在某个平台内争取一个更高的产品排名。而是成为大模型直接引用的事实源头。
也就是说,真正存在竞争的不再是广告预算,而是思想领导力和知识的权威性。
所以,当我们被问到”渠道是什么”时,我们无法用一个简单的平台名字来回答。战场其实是在独立站和社媒上,但独立站和社媒也都只是载体**。我们真正的”渠道”,是在GEO时代,成为”权威答案”本身的能力; 是共同构建的那个由好内容组成的知识灯塔。**
从已知答案,到提出新问题
这些”经典问题”的消失,是一个时代变迁的温和注脚。它意味着,我们整个行业的集体认知,可能正在缓慢而坚定地,从一个”在已知世界里寻找更优解”的阶段,跨入到一个”为全新世界提出新问题”的阶段。
也许我们都不能最终定义新时代的答案,但我们可以是最先开始思考新问题的人。欢迎在这里和我们共同探讨外贸的未来。